论江苏省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及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9-07-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选自:第七届江苏九三论坛《科技创新与促进江苏新型城镇化建设》
论江苏省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及发展策略
朱雪梅(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江苏省城镇化空间布局与发展应遵循继承与创新并重的思路,合理规划“两带两轴,三圈一极”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并依照差异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城镇集聚区及各级各类城市与城镇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两带两轴 三圈一极 空间布局 发展策略
党的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使我省城乡空间布局规划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我们站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并结合各区域生产力现状重新审视城镇布局的发展趋势,以体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要求。
一、构建“两带两轴,三圈一极”城镇空间布局体系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我省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提高城镇化质量,应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两带两轴,三圈一极”布局体系,其中“两带”是指横向的沿江城市带和沿东陇海城镇带,“两轴”指纵向的沿海城镇轴和沿运河城镇轴,“三圈”指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一极”指淮安增长极,其空间形态如上图所示。
(一)沿江城市带
长江在我省自向东流过,因其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水源,沿江城市密布,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跨江通道的增多,今后应重点加强宁镇扬、锡常泰、苏通三大板块的跨江融合发展,形成南北共振的格局和态势。沿江城市带应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打造江海一体的高端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和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先导区。要继续加强与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作,加快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和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做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北翼核心区。
(二)沿东陇海城镇带
已被列入国家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沿东陇海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两个市区和邳州、新沂、东海三个县(市),它理应成为横穿江苏北部的城镇带。其发展应以我国联系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徐州都市圈建设,提升其在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地位,并加强与中原经济区等内陆区域合作;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不断强化现代化港口的要素集聚功能,深化与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作发展,着力增强市区、港区和沿线县城镇及重点中心镇的产业人口集聚能力,成为国家陆桥通道的东部重要支撑。
(三)沿海城镇轴
沿海城镇轴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为中心城市,纵贯江苏沿海地区的南北,其城市化的增长潜力较大。该城镇轴建设是实施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必然选择,应不断完善沿海南北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海洋经济,重点推进沿海深水大港、临港产业园区和城镇“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大规模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转移,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以沿海综合交通通道为纽带、以近海临港城镇为节点的新兴城镇化地区,形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产业带。
(四)沿运河城镇轴
此城镇轴指长江以北沿里下河地带。京杭大运河纵贯江苏南北,作为历史上的南北交通要道,连通了多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沿河小城镇密布。伴随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渴望,沿运河城镇轴的发展必将迎来崭新的机遇。该城镇轴的建设应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彰显运河文化底蕴和环境景观特色,充分挖掘经济功能,突出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形成贯通南北、辐射带动苏中、苏北腹地的特色产业带。要做强做优沿线节点城镇,注重培育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加快建设沿运河城镇、交通、生态走廊,努力培育淮安增长极在苏北腹地的带动作用。
(五)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是长江下游沿江城市地带的核心地区,是以南京为中心,联系镇江、扬州、淮安以及安徽四个市的城市群落,其实质是以南京为龙头城市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城镇发展。其中,以南京为核心,以镇江和扬州为副中心的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战略对我省城市化质量转型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南京都市圈基础产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南京作为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引擎,应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争创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应进一步强化各类中心城市功能,推进城镇的网络化发展,优化城镇布局,推进城市要素整合、合理配置和共建共享,促进跨界增长区域的合理布局,同时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共建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六)苏锡常都市圈
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地区得益于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苏州、无锡、常州3个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扩散作用日益显着,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多核心的网络状都市圈基本形成。每一个中心城市向外又可分成核心圈层、扩展圈层和外围圈层3个层次。核心圈层大体是老城区范围,是城市产业和功能最密集的区域;扩展圈层是核心区城市功能的延伸,也是各种形式经济开发区密集分布的地带;外围圈层主要由各个县级市构成,它们与中心城市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主要产业为制造业和城郊农业,与中心城市形成较明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目前,苏锡常地区是“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镇规模序列齐全,大中小城市比例均衡,是我省城镇体系发育最为成熟的区域。从地域分布看,城镇群体主要集中在沪宁交通沿线和沿江地区,呈现城镇空间密集、连片发展的趋势。以苏州、无锡和常州为一级中心,以常熟、江阴、张家港、昆山等第二等级城市和一大批小城市、城镇以及城镇之间的通达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形态初具、内部联系密切的都市圈。其中,小城镇作为传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功能已经弱化,而新兴产业向城市周边的小城镇集聚已成为趋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苏锡常都市圈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进的关键,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主要依托。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集约经营转变,并要全面提升与上海的对接与互动水平。在城市产业布局上,第二产业要逐渐从城市中心区向外围地区和县级市转移,而中心城市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以工业设计、动漫创作、文化创意、金融保险、咨询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做大科技、文化、会展、教育、医疗、体育等产业化规模,着力创新和提升各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的业态和能级。同时,要紧紧抓住欧美国家服务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建设成国家服务外包业的重点区域。
(七)徐州都市圈
在徐州周边方圆200公里范围内,几乎没有起龙头作用的大城市,这就为徐州都市圈的构想提供了有力的地理保证。徐州都市圈是以徐州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地跨苏鲁豫皖四省,包括江苏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以及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城市。
徐州都市圈要加强接受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技术扩散和转移;发挥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区位优势,加强各城市间优势互补,加快我国东部沿海“低谷”地区的发展;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服务,推动陇海兰新经济带加快崛起;充分发挥苏北地区后发优势,成为苏北地区首要的增长极和实施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都市圈的建设要突出对产业、劳动力、政策环境等发展要素的有序培育、择优培育和重点培育,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深化对城镇布局、交通网络、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协调。
(八)淮安增长极
在全省均衡发展的形势下,淮安是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已被确定为特色增长极,是全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创新区。按照“提升功能、建设枢纽、培育特色”原则,淮安增长极的建设首先需要加强大型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枢纽的建设,强化区域交通枢纽职能,要依托外来资本集聚和本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产业园为载体,推进东部沿京沪线产业带整合进程,建立具有根植性的本地产业集群,以带动周边城镇协同发展。同时,要注重保护湿地生态资源,协调工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建设宜居城市,增强中心城市公共服务的功能,促进苏北腹地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各级各类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策略
江苏省城镇“两带两轴、三圈一极”的空间分布规划,有利于以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发挥城镇对区域发展的集聚效应,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三大地区看,苏南地区城市集中,小城镇已成连片状,城市化水平高达71%,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苏中地区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苏北地区与世界平均水平大致相当。这就需要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应为:苏南地区适宜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群;苏中地区应促进本地城镇化建设,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苏北地区则依然需要提升城镇化发展速度,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从不同级别的城镇功能看,应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优先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分别阐述如下:
(一)提升大城市综合功能,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南京、苏州、徐州作为三大都市圈的特大城市,首先应强化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的科技文化、经济金融中心地位。发挥三个特大城市及其他各大城市的科技、产业、人才、投资、信息等发展要素在都市圈中的集聚功能,不断提升其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同时,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适当疏散中心城区经济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加强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连接和公共服务共享,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区,以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发挥其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导作用。
(二)优先发展中小城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目前,中小城市应当成为我省城市化发展的排头兵,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发展中要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鼓励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三)分类建设特色小城镇,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应加快撤乡并镇的步伐,突出小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强化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地位。鼓励具备条件和基础的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发展成为新市镇或卫星城,有效疏解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分担人口和公共服务压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小城镇服务“三农”的功能,使其成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要根据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历史传统、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合理规划布局各具特色的重点中心镇,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和交通节点功能,吸引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参考文献:《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
上一篇:扬州市城镇化发展中的科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