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森林生态城市促进城乡一体化
发布时间:2019-07-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选自:第七届江苏九三论坛《科技创新与促进江苏新型城镇化建设》
建设森林生态城市促进城乡一体化
王敏(扬州市邗江区农委)
摘 要:本文以邗江区城乡绿化一体化为例,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以打造生态森林城市为目标,以统筹城乡绿化为抓手,按照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全面推进”的思路,基本建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在贯彻落实“美丽中国”行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搞好生态建设,做到城乡绿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创造优美、清新、安全、舒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地更美.空气更清洁,人与自然更和谐”,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化新格局。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森林城市;规划;邗江
邗江位于江苏省中部,环绕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东与江都毗邻,西与仪征接壤,南与镇江市隔江相望,北与高邮相连。全区国土面积703.32平方公里,区境西北部为丘陵,冈峦低缓,塘库散落;东南部为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多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扬州城市形象、提高扬州城市品位的大局出发,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致富农民的现实出发,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全区绿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区森林覆盖率22.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一、推进森林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森林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是着眼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具体体现。
邗江环绕扬州市区,承担着城市绿化提升和农村绿化推进两方面任务,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部位和主战场之一,建立以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近郊重点河道绿化为骨架,以公园和城市出入口绿化提升为重点,增加绿地总量,提升创森重点部位的绿化品位和景观效果,由从注重成片造林向深挖五沿(沿江、沿河、沿湖、沿塘、沿路)“五进”(进村庄、进企业、进小区、进校园、进机关)潜力转变,从注重增加林地面积向森林资源的增量与提质并重转变,从注重经济效益向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转变。
2、推进森林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是提高品位,改善投资环境的迫切需求。
我区是扬州的门户,是扬州城市发展推行西进南下战略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指导森林城市建设将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带动城市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聚集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创造更优更佳的人居环境,吸引更多的客商来邗投资兴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味,打造城市品牌,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3、推进森林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是固强补弱,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区森林总量显着增加,森林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和市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硬指标,均已达到并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但和城区绿化相比,城郊和镇区绿化略显薄弱,森林生态网络、生态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各镇工业园区创森尚有潜力可挖。区内各镇不平衡性较大,基础较好的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0%,而个别基础较差的镇森林覆盖率还很低,且差距有不断加大的趋势,所以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思想为指导,以一盘棋的谋划布局,固强扶弱,缩小城乡之间、各镇之间的差距。
二、推进森林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1、看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但不妄自菲薄。
邗江区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境内水网密布,素有“一丘三水六分地”之说,宜林地资源相对有限,与其他兄弟市宜林山地较多、林业天然条件优越相比,可以用来经营城市森林的宜林地已经不多,要想提升一个百分点的森林覆盖率都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只有通过挖掘边角潜力和对现有林相进行提质改造,才能拓展资源总量,实现质态提升。但面对困难只要科学谋划、找准方向、想好办法,就能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做出特色、做出成效。
2、看到资源基础的优势,但不骄傲自满。
邗江区的绿与古、文、水、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在今天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扬州能赢得生态、精致、人文、宜居的品牌离不开城市绿化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区的水面和浅滩湿地看起来是制约栽树的因素,但更要看到这是良好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有了大面积的生态水体,才会有今天优美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我区高度重视这一优势,但不沾沾自喜,小富即安,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谋划布局,以实现森林资源更加丰富、林相结构更加稳定、树种结构更加多样、湿地资源更加保护、生态效益更加彰显。
3、看到未来发展的目标,更应奋力拼搏。
生态城市应是城乡协调、总量适当、布局合理、功能稳定、特色明显的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林水一体、林城共生、林文相融、精致秀美,独具江南特色的平原水网型森林城市是我们的努力目标。因此,必须通过资源增量,改变目前城市绿化好于农村、西部好于东部、南北高于中间的现状;必须着力调整城乡树种结构,加大乡土树种栽植比例;必须实现色彩由目前的较为单一向丰富多彩转变;必须由目前的人工林痕迹明显向自然林业转变。同时在组织及经营方式上,还要着力实现行政推动向全民行动转变、由重栽轻管向管护并重转变、由注重量的扩张向扩量提质兼顾转变、由部门管理向利益主体管理转变。
三、推进森林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
针对森林生态城市的方向,结合城乡一体化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推进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绿化大格局。
1、 扩量,优化城乡绿化布局,实现由零星分散、各自为政向统一规划、整体推进转变。
推进城乡绿化布局的优化、城乡绿化的均衡发展。按照城乡绿化一体化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突出特色,强调品位,打造精品。但整体推进不排除每个地区、乡镇、单位、家庭、个人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把城乡绿地与城市功能布局有机结合,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原有的地形地貌、水系河流、原始植被等,多种乡土树种、适生树种,形成城市绿地和乡野风光相结合、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生态景观,基本形成网络化、立体化、群体化、覆盖城乡的生态绿地系统。
2、 提质,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现由单纯绿化向绿化、美化、生态化相结合转变。
如今的绿化,已不再是单纯的绿化,还要兼顾景观效果和生态价值。加强城乡绿色生态建设,通过大力加强公共绿地建设,构造绿化体系,营造园林景观。在城区,根据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建设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中小型绿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建造市民广场、公园,建设规划合理的街头游园、公共绿地,及时更换死亡的树木,对一些遭破坏、裸露的绿化和林地进行改造。同时,抓好长江防护林带和城市环城林带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在农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沟渠林带化”的要求,开展“园林下乡”活动,推进森林进城上路、入村入户,提高村内居民区绿化覆盖率,美化村民居住环境,建设山青水秀、花果飘香的绿色家园。
3、 创新,充分发挥林业的整体功能,实现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大力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实施科技兴林、科技兴绿战略,将其作为提升城市绿化水平的有力支撑。结合实际,加大新成果、新技术特别是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区域性物种保护与开发研究、节水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先进成果的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城市绿化科技水平。做好绿化设计工作,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体现本地特色和风格,特别要因地制宜,做到“三个为主”,即园林绿化以乡土植物为主,城市公园和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配置以乔木为主,努力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为群众营造更多的绿色休憩空间。在森林资源建设和保护上加强优良乡土树种、珍贵用材树种、重要水源涵养树种的开发与选育,为我市森林向效益更高的层次演替提供科技支撑。积极探索兴林富民的建设模式,加强生态林建设,加快低效林改造步伐,提高森林的生态质量和防护功能,真正做到城市森林化、城乡一体化、林业现代化。
四、推进森林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措施
1、通过城市绿化推进森林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
以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近郊重点河道绿化为骨架,以公园和城市出入口绿化提升为重点,增加绿地总量,提升重点部位的景观效果,重点实施好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公园的新建和改造、城市出入口的绿化和沿街建筑立体绿化工程等。
(1)主干道路绿化主要包括城市主干道路和高速公路道路等的绿化。城市主干道路绿化。品种以高大乔木和常绿树种为主,栽植女贞、香樟、广玉兰、栾树等品种,加栽彩色树种和桂花、紫薇、海棠、琼花等,下层满铺女贞、红叶石楠等灌木,运用自然式手法提升景观,展示扬州城市形象;高速公路绿化。按照绿化带宽度平均不低于50米、重点路段不低于100米的标准,对全路段绿化进行完善,绿化以乔木为主,其中栽植常绿和彩叶树种七成以上。对地势低洼,沟塘密布的地区,采用工程措施,因势扩塘连河,就势堆土筑垄,抬高地势,沟通水系。注重绿化梯度,近路侧栽植常绿乔木和彩叶树种,背景树可选择速生高大乔木,形成外高内低、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
(2)河道绿化。树种以女贞、香樟、榉树、银杏、栾树、枫树等为主,采用近自然组团式栽植,适当配置红天竺、金森女贞、红花��木等花灌木。
(3)公园绿化。根据现状进行微地形改造,开挖河塘,堆积小岛和土丘。绿化树种以各类景观树为主,注重彩叶树种的使用量,采用自然式栽植,适当配置亭、台、路等园林附属设施。栽植银杏、桂花、广玉兰、女贞基础上,采用栾树、香樟、红枫等景观树,使公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游人不断。
(4)城市出入口的绿化。城市出入口是扬州和邗江的大门。出入口节点增加绿化面积,高密度栽植常绿树种和高大落叶乔木,同时注重彩叶树种的搭配,增加榆科、槭树科、大乾科、蔷薇科和银杏科植物。
(5)沿街建筑立体绿化工程。选择部分沿街门面及建筑进行试验示范,用攀缘植物在建筑物的立面进行绿化,包括绿棚、廊架、灯柱、围墙、院门、漏窗、空窗、石坡等配置小品式立面绿化。朝阳墙面选择爬山虎、凌霄等,北墙面选择常春藤、薜荔、扶芳藤等。
2、通过城镇绿化推进森林生态建设城乡一体化。
(1)工业园区绿化。做好开发区和各乡镇工业园区的绿化提升工作,重点搞好厂区绿化,扩大园区道路、河道绿化宽度,提高栽植密度,增加绿化总量,提升绿化品位。利用河道、节点和空地,建设园区绿化广场,扩大园区公共绿地面积。
(2)公共绿地建设。在进一步完善城镇绿化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绿化提升步伐,确保每镇一个市民广场,每村一个小游园,以乡土树种为主,配以常绿树种,不断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
(3)单位小区绿化和集镇周边防护林带建设。按照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和绿化覆盖率35%的要求,对驻镇单位和小区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建设集镇防护林带,改善集镇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通过农村绿化推进森林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
(1)镇、村道路绿化。按照“有路就有树、有路就有绿”的要求搞好新建道路的绿化,对部分绿化标准不高的道路绿化进行完善和提升。
(2)河塘绿化。在河塘清淤的基础上,对河塘四周绿化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栽植柳树、水杉等耐水树种,并配以花桃。
(3)农田林网建设。积极采用有防护效益的树种,如水杉、女贞、香樟等,扎实推进土地整理区、各类农业园区、“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农田林网建设。
(4)村庄绿化。各村按照“挖掘潜力、见缝插绿、应栽尽栽、不留死角”的要求,栽植枫杨、楝树、水杉等乡土树种,配以香樟、女贞、桂花、紫薇等树木,围绕全村绿化覆盖率达30%的目标,组织实施好沿路、沿河、沿庄台的绿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盛炜彤.发展城市森林是促进城市低碳的战略选择.中国城市林业,2010(3)
[2]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48-52
[3] 车生泉.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3):140-143
[4] 尹公主编.城市绿地建设工程.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