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苏中一体化建设推动扬子江城市群的均衡发展的建议
关于以苏中一体化建设推动扬子江城市群的均衡发展的建议
365彩票app老版_365速发国际平台坑人_bt365无法登陆江苏省委员会
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是着眼江苏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举,是落实“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在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中,协同推进苏南与苏中发展,以苏中一体化建设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均衡发展。
一、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应当注重苏中文化一体的比较优势
苏南作为一个整体,在其内部又有着明显的文化影响,我们谈论苏南时,就是谈论的整个江南文化(江苏);而我们具体谈论苏锡常时,会认识到虽然同属吴文化,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使得他们并不完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对于内部的一体化有着微妙而又深刻的影响。
在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时,不能忽视苏中文化一体的比较优势。苏中地区作为江淮官话如泰片,同音同俗的文化,成为了苏中参加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一个比较优势。举例来讲,泰州城区向南20公里过了长江,到了常州地界,泰州人基本听不懂常州人讲的什么,而向东到黄海之畔,百公里范围内,无论是东台、如东、海安,讲的是一种方言,有着同样的历史传承。相比较苏南,苏中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加以同音同俗的文化认同,如果加以规划引导,将会形成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的苏中比较优势。
二、培植苏中一体化发展的软实力,防范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虹吸效应不利影响
苏中是传统的教育之乡,但是越是教育发达的地区,越是人口流出的地区,大量的人口流出到苏南。而扬子江城市群中的快捷交通体系建成后,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举措,最后导致苏南一极变大,而苏中有可能随着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被边缘化。
交通与区划双割裂,使得苏中文化一体的优势被窒息。苏中在发展经济上同样有着创造性:南通叠石的家纺产业、泰州戴南的不锈钢产业、泰兴的小提琴等在全国甚至世界上有重要影响,但是这样的创造性受到交通与区划的双重割裂,改革开放以来,苏中的交通建设以南北为主,东西为辅,东西间的交通密度低、等级差、规划少,这与历史上的苏中水运以东西间沟通为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形成了到苏中其他地区不如到苏南的格局。
历史上苏中与苏南,则是双峰并立,原因就在于苏中一体化发展,其内生的活力产生了比较优势,从而经济、社会要素更均衡,进而苏中与苏南并肩发展,形成了江苏历史上整体的繁荣与发达。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是苏南与苏中同时崛起的双振兴计划,发展规划时,需要注重苏中地理、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大力培育苏中内在活力,激发其内在的生产力,以苏中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建设,推动江苏全省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因此,建议:
一、注重出台经济社会规划的实用性,避免撕裂苏中一体发展的内生动力。比如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就是沿着海岸线划的,但是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中,我省的海洋经济从来不是线状而是块状发展的,即由沿海向内地梯次发展,体现苏中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古代沿海产盐,运到泰州,再转运扬州,经大运河向全国销售,形成了古代的海洋经济与文化;而现代苏中的一体化的海洋经济,其实是以苏中沿海的捕捞、养殖、农垦、造船业、海洋工程机械制造为特征的,苏中三市的造船业、集装箱生产、海洋工程机械是世界级的产业群,但是最初的沿海开发忽视了苏中海洋经济的整体性,使得这一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没有得到政策的红利,虽然省委后期进行了调整,将泰州纳入了沿海开发的框架,但是沿海开发的政策红利期已过,其中的教训深刻,最关键的还是缺乏苏中整体发展这个理念。
二、在江苏的“1+3”发展战略中,应注重苏中发展的整体性。要关注扬子江城市群与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与苏中一体化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三者的交汇点在苏中。我们政策实施的效果是红利叠加,还是各区块各自发展而再次形成对于苏中的政策性的撕裂,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历史上江淮、扬子江、沿海均为苏中发展的要件,相关要素在苏中叠加发挥作用,因此苏中在古代也被称为江水、淮水、海水,三水激荡之地。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思考今天制订的“1+3”战略,其实施的关键在于将苏中作为整体考虑,允许苏中叠加适用三地的优惠政策。
三、有针对性地出台支持苏中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在大力发展跨越长江的南北向工程建设,加大江苏整体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苏中内部东西化一体化建设工程建设项目,让同音同俗的苏中人有着更好地发展本地经济的条件,以苏中的一体化建设支持江苏经济一体化建设,如建设苏中城际铁路,打通道路微循环,使散布的重点镇能够更紧密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