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舞曼妙 曲线至美——品汪寅仙大师制曲壶
江南水乡,太湖之滨,山峦起伏,绵延不断。在这样的水墨山水画卷中,作为千年陶都的宜兴,独以紫砂艺术享誉世界,砂壶之美,令人赞叹。薪火相传的一门手工技艺,抟土为壶,吸引了热爱工艺的文人学者,他们与制壶艺师们共同创造推动了紫砂艺术的发展。
汪寅仙制曲壶
该件作品名为“曲壶”,是由张守智、汪寅仙合作设计,汪寅仙独自制作而成。其创作是在继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富有现代设计思想的一件创新之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设计创作出来的具有抽象线条形的紫砂壶,是当代文人学者和艺人结合创造的一个典范。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传统的紫砂壶式,常见的是方与圆,而以蜿蜒曲折的曲线幻化而成的曲壶,则与以往极其不同。曲壶的创作突破了紫砂壶艺的传统规律,是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紫砂陶艺中的体现。其形象来源于蜗牛的有机生态,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壶身与壶嘴、壶鋬相结合,构成的整个壶体既有线的变化,又有面的变化,线面的结合协调、柔和、变化又统一。曲壶以纯净紫泥施以镶接方法手工成型,色调温润、质朴典雅,通体观之,静中有动,动中有力,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更显示壶体的轮廓之美和韵律之美。
1988年初,张守智教授去宜兴紫砂工艺厂指导工作,在一次等车的过程中,灵感突现,想到了蜗牛的曲线,便动笔设计。草样出来之后,流动而富有变化的曲线打动了汪寅仙。其后,经过两位老师的无数次试验,“曲壶”才得以问世。现在,大家看到富有圆的渐开线造型之美的“曲壶”,简练质朴,大美无言,正是两位老师的心血之作。
曲壶的设计过程,亦是赋予紫砂壶艺的艺术生命的过程。两位老师从江南水乡常见的蜗牛形态中汲取灵感,寻找到了贯穿于整壶造型结构的主线——圆的渐开线。从壶口开始,流动转接提梁,转到壶腹,并通过壶腹延伸到壶嘴的主线,将壶之形体结构的各个部分融于整体之中,获得面、体、形与空间的和谐。从仿生学上看,曲壶壶嘴若蜗牛之首,壶体为蜗牛之躯体,提梁壶鋬所围成的空间似蜗牛的外壳。壶嘴是从壶的腰线中起伏延伸而成,充分显示了静中的活力,微翘的壶嘴增强了蜗牛抬头爬行的动感。
静观曲壶,我们不难体悟到该壶含蓄地表达了蜗牛坚忍不拔、忍辱负重、昂首奋进、充满活力的自强精神。曲壶作品的诞生,也展现了两位老师热爱生活、敬业有为,锐意创新,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境。(作者系社无锡市委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