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您访问365彩票app老版_365速发国际平台坑人_bt365无法登陆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70年中自己最难忘的三件事

        发布时间:2019-11-01  作者:龚乐年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位79岁的老人,伴随着这70年,有诸多事情亲历并难忘,现从中选取令自己最难忘的三件事作为个人对新中国70华诞之庆贺与回顾。

        第一件:初识解放军

        我是在抗战逃难路上出生的。因农村的老家被日本鬼子烧光无家可归,因此,1945年抗战胜利后全家从江西兴国搬至南昌莲塘县,在农村呆了两年。1947年进城迁至南昌市,并住在一个叫“隐秀庵”(后更名为青云堂3号)的较大的居民住宅内。这是一座前后两进,有2间堂屋和3个天井,几个厨房的老式建筑。里面住了近20户人家,我们家住在最后面。因当时无自来水,故吃水要到住宅外近百米远的水井去挑。

          19495月,南昌市解放前夕,社会上人心浮动,父母辈则是提心吊胆,不知“解放”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解放军进城的头一天,大家都把菜米油盐及烧柴或小煤块的炉子放进了房间,不敢出房门,也不让孩子们出去。解放的第二天,几十名穿黄灰色军装的解放军战士住进了前后两个堂屋。我通过门缝看得很清楚,他们睡在铺着稻草的地上,背包等则挂在木板墙上的钉子上。最令我难忘的是,他们在大门门杠上用刀挖了一串孤形凹槽钉在墙上以搁枪用。到了第三天,我耐不住了,偷偷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几个解放军战士见到我很高兴,一则见是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二则已住两天还没接触到住户,于是就非常热情且和气地拉着我并问“多大啦,读书了吗?”“家里有什么人?”并叫我转告他们不要怕,请他们出来转转。还讲了一些大道理,当时我也听不懂。后来,好像是一个当头的,带我去他们借用的厨房参观,一位烧饭的战士还让我尝了一下他们烧的菜和吃的东西。开始我还有些害怕,后来熟了也就不怕了,还主动给他们介绍了一下整个住宅中的居住情况。没过几天,这批战士就开拔了。临走前将堂屋、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将所用厨房中的水缸挑满了水,带凹槽的门杠也放回了原处。此时,住户们开始从家中出来。大家都说,这几天除在房间里生火做饭不太方便外,解放军的进驻并未给住户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见过世面的长辈们在交谈中都感到,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确实不一样。

        后来,随着南昌市的解放,市场逐渐恢复,物价得到稳定,妓院被取缔,流氓地痞被打击,社会秩序开始好转,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安全感。解放前后的对比使长辈们很有感触。我清楚记得他们在交谈中由衷地说:毛主席、共产党了不起,解放军真不错。

        这是我年少时,也是一生中第一次接触解放军,至今难忘。这次初识也为自己后来的成长奠定了朴实的感情基础。

        第二件:上海崇明岛十三天的筑堤挖河劳动

        三年困难时期1961424日至56,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我与班上的男生参加了其中的一批上海部分高校崇明岛高校农场筑堤挖河劳动。劳动返校后,因感慨颇多,于当年下半年在自己的个人记事本上写下了《在崇明岛上十三天》一文。文中主要记叙了这次劳动的全过程:1、动身,先乘轮渡、后乘大卡车,最后背行李步行10公里至目的地。2、十一天的筑堤挖河劳动。3、生活情况:住在自搭的芦苇棚内,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干饭;因淡水极少且脏,用餐前碗筷需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4空闲时间:听广播、看报、下棋、打扑克、看小人书、唱歌、绘画,并可“享受”几个随便(可随地而坐,随地而卧,随地大小便)。5、校党委的关怀:增加粮食定量、补贴粮票、克服困难改善伙食、组织留校女同学慰问演出。6胜利返校及个人感想。此文写好后,因仅作个人留念,故从未对任何人公开过。2013年,自己在清理个人资料时,不经意地从个人记事本中发现了此文,虽事隔52个年头,阅后仍感别有一番滋味,一股怀旧之情油然而生。2014年,是我大学毕业50周年,为让同窗能与自己共同回顾这段历史,我将此文打印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同班的学友。由于这一年也是母校上海交大建校118周年,为此我也顺便将此文提供给了母校校刊,是否录用,由其定夺。后来上海交大在其《思源》(118周年校庆专刊,2014年第二期,总第15期)上全文发表,题目为《在崇明岛上十三天——记叙在崇明岛劳动与生活情况及感想》。由于发表时未同时刊登我事先提供的“作者按”(有关此文撰写及重现的过程),以致有人弄不清楚此文是当时还是现在有意写的。当然,这并不重要。今天,在新中国成70周年之际,我所以要重提这件已过去58年之往事,主要是想说,一个年轻人不可做温室中的花朵,要自觉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这对自己,对国家都是有好处的。说实话,当年筑堤与挖河的劳动强度,在我参加过的体力劳动中,可算是最大的,每人不仅要挑几十斤的土,还得爬上好几米的高坡,有时一天得连续干六七个小时,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的确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庆幸的是,我们大家都经受住了这种考验。当时我们并不十分清楚筑堤挖河的整体规划和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不过我想,现在崇明岛发展到今天,肯定是离不开当年筑的防波堤和挖的淡水河,尽管我们做的仅仅是初期工作。我和我的同窗以及上海高校的学友,应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这也算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段尽管不是很了不起的经历,但毕竟是个值得回眸的时间点。当然,令我感到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留下任何照片。现在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很赞同,特别是将“劳”(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实践等)列入。显然,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学会尊重和珍惜劳动、平等待人。我想,崇明岛的十三天劳动也可视为是为此作了一次注脚。

         第三件:撰写“人代会日记”

        2007115日,省人大十届五次会议召开前夕,为宣传人大代表的作用和展示人大代表的风范,经省人大领导研究,决定请我和孙勇(南京三法律师事务所主任、党支部书记)二人,各自于人代会期间同时在江苏省人大网专页与《扬子晚报》上,连续发表自己撰写的“人代会日记”(每篇600~1000字)。“日记”要求有感而发,突出个性,让公众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人代会,了解人大代表,了解他们如何在人代会上履职。接到任务后,不仅感到很突然,而且压力很大,有些紧张。因5天的会议要连发6“日记”,这意味着每天必写一篇,且要求晚上8前送稿。考虑到会议还得照常参加,这只有将全部空余时间用上才能保证完成任务,的确不轻松。但考虑到这是一次与公众交流的良好方式与机会,是宣传人大作用,普及人大常识的重要内容,也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我应该义不容辞地完成它。就答应下来了。

         此后,在省人大领导的指导下,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尽自己的努力,先后写了6篇“日记”刊登在《扬子晚报》上,即《关注民生热点议题》(126日)、《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127日)、《建议制定听证会规则》(128日)、《高校发展应质字当头,量在其中》(129日)、《有感而发话‘和谐’》(130日)和《站好最后一班岗》(131日)。人大会议期间我收到好几封群众来信,他(她)们是在看了我写的“日记”后才知道我是“人大代表”并找到我的。他们希望通过我转达他们的要求和建议。我认真阅读了每封来信后,根据所反映的情况作为“批评、意见和建议”,并附上自己的意见,提交给了大会议案组。

        会议结束后,大会简报组网络报道小组全体同志2007130日,用艺术体给我打印了一封信。因篇幅不长,现全文录后:“尊敬的龚教授:在紧张的会议中间,您连续几天为我们网站撰写日记,辛苦您了。您的日记观点鲜明,文笔清新,富有见地,使我们深受教育。与其说我们在编辑您的日记,不如说是我们在享受一篇篇美文,可惜《扬子晚报》因篇幅所限,有些精彩的段落做了删减。还有的同志说,您的书法也极漂亮,现在的年轻人中,很难见到了。总之,与您合作,非常愉快和荣幸。向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祝您健康、快乐。”

        这届人大会结束一年后,即2008年初,我从省人大代表与常委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新华日报》于2008125日为此专门刊登了记者王晓映写的《龚代表‘退休’了》一文,文中对本人的人大代表和常委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实话,自己15年的省人大代表与10年的省人大常委工作,由于水平不高,能力有限,做的工作并不多。我始终认为,没有组织的信任与培养,没有群众的支持与帮助,我将一事无成。令我感激和欣慰的是,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为我在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政议政的机会与平台。十多年来能为群众解决一点问题,也是与省市相关部门和所涉及的具体单位重视与支持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庆祝新中国70华诞,回顾过去自己能在依法治国,执政为民方面添了块砖,加了片瓦,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东南大学的信任和国家的培养。

        (作者系365彩票app老版_365速发国际平台坑人_bt365无法登陆江苏省委原副主委,社东南大学委员会原主委)